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东风区建国镇黎明村 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报告
2025/5/9 10:26:25

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课题,更是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进一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实力,才能确保农村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攻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这道难关,才能加快村组织村民“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巩固和扩大乡村振兴战略成果

按照市老促会对老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题调研通知要求,我们建国黎明村进行了入调研,专题研究黎明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事宜,分别采取了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方式就黎明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黎明村位于建国镇东北7公里处,南邻京抚公路,北邻松花江。是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全村耕地面积5618亩,常住户数126户,户籍人口918人,常住人口225人、126户,两委成员6人,党员32名,贫困户3户,现以全部脱贫。村内道路全部硬化,修有路边沟,并全部绿化。有嗮场一处,面积3700余平米。

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8万元,其中,发包收入5.8万元,财政补贴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33元。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23.5万元,其中,发包收入11.5万元,财政补贴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5元。每年财政转移支付12元,用于两委成员工资9.8万元,村里机动地面积22.8公顷,每年可收入15万元左右,截止2024年村集体固定资产279万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是头雁作用不强,发展意识淡薄。从座谈交流的情况来看,部分村干部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信心不够。一是缺乏常识性认识。座谈中发现,个别村干部不知道村级集体经济是什么、包括什么,一问三不知。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村干部思想陈旧,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张口要资金、伸手要条件、坐等机遇来临,缺乏经营村能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无方法、无门路,造成村级建设与发展迟缓。

二是集体经济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里年轻人严重流失,在村居住的多为老弱病残留守,几乎靠种地维持生活,没有发展规划;二是耕地面积少,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作为收入;三是村屯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除了主要街道硬化外,村民房前屋后仍然比较凌乱,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四是村民文化素质偏低,自然资源十分薄弱,经济落后,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24黎明村农民平均收入为12,205元,在全处于偏下等水平。

四是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发展陷入了“集体经济无实力,为民办事无能力,支部缺少凝聚力,群众缺乏向心力”的局面。由于多种因素,村级组织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村级债务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既弱化村级组织职能,阻碍农村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又危害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农户欠款比例大,全村255户946.18亩确权后村民耕地的承包款村里无能力收回。因此,如何有效地化解村级债务,已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三、建议和意见

未来3至5年,通过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增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比例,提高群众收入,逐步培育龙头带动企业,增大辐射面和带动能力,转变传统耕作、养殖模式,将农作物种植向绿色无公害、有机化方向发展,打造专业种植园区,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使农业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宣传委、政府关于振兴农村集体经济”作的有关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乡村经济振兴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发展集体经济和美丽乡村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

动集体经济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加强团结,发挥好带动作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发挥村支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关键,广大党员要作出表率,敢为人先,树好榜样。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村组织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脚踏实地抓落实,重在“干一件成一件”,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打造休闲农业区,给特色产业充足发展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城市休闲生活空间,形成“城乡一体、园区互补、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休闲农业新格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工作,形成转型融合示范村。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民按照市场需求,对该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

依法清理合同、化解村集体不良债务

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区、乡、村要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佳木斯市清理合同、化解不良债务、新增资源收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对农户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外,凡是村集体资产、经营者所持有的村集体发包合同、村民之间流转的合同、村民与外部单位和个人之间发包的属于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的合同全部纳入清理范围。要履行合法合同,纠正内容不规范的合同,并进一步完善并修订内容使其规范;对个人侵占的集体资产资源依法收回。村委会要对村民债权债务进一步核实,对呆死账按照程序进行核销,对账内应收款和应付款在一个名下同时挂账的,要核实情况,予以并账,对账实不符的要及时纠正并公示。对村的债权通过核实后依然欠款的村民,要及时下发收缴陈欠通知书,并入户催缴陈欠,通知对方限期还款,如到期不还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催缴。

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完善各种制度

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村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乡村振兴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只要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经济社会发展思路,3至5年,完全可以能使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