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驼腰子镇老科协常务副会长王景云
在桦南县驼腰子镇,有这样一位老科技工作者,他将红色文化同科普宣传巧妙的有机融合,以独特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创新的科普之路——“科普+红色文化”,让科普宣传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就是驼腰子镇老科协常务副会长王景云。
王景云同志,2000年开始担任驼腰子镇老科协常务副会长。那时老科协的工作开展面临诸多局限,学习依赖书本,宣讲依靠外援。每年春天,镇老科协举办科普培训班,邀请县农技推广站的农艺老师授课。但这种方式宣传队伍人员有限,宣传形式也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
(王景云在宣传科普知识)
王景云同志在2023年春天大胆创新,在桦南县率先成立了红色文化传承协会,这个协会吸引了41个文艺团队加入,成员合计500多人,宣传模式也创新为“科普+文艺”。如此一来,500人的队伍为了做好宣传,自身首先要学习科普知识,这大大扩充了科普宣传的力量,拓展了宣传覆盖面。在宣传过程中,科普内容丰富多样,红色文化巧妙融入其中。群众在欣赏红色文艺表演的同时,也能学到实用的科技知识,科普与红色文化相互交融,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将科普知识普及到了各个角落。经过三年的实践检验,“科普+红色文化”模式被证明是科普工作的一次成功创新。
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普+红色文化”工作,王景云积极探索各种新颖的宣传形式。他把农村谚语编成朗朗上口的曲艺表演形式“数来宝”,以戏剧的形式展现科普文化;这种做法深受群众欢迎。
王景云在助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也是采用科普+文艺的形式,他把驼腰子镇早期栽植沙棘果、种植紫苏的经验做法编成《表演唱》。通过文艺表演,向群众宣传种植紫苏、栽培沙棘果等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药物效能。群众在观看文艺节目的同时,深入了解到种植这些农作物的价值,认识到利用荒山栽植沙棘果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这一宣传推动了上华村栽植沙棘果的经验在桦南大地迅速传播,栽植面积从原来的80亩发展到如今的上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驼腰子镇老科协服务三农活动)
此外,王景云还创作了赞抗联的诗歌《丰碑》、快板《抗联英雄赞歌》、三句半《赞抗联》以及1000多首格律诗等。他带领红色文化宣传队伍深入农村、走进社区,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在县大剧院和世纪广场为群众演出,甚至多次走进佳木斯。三年来,演出场次超百场,观看群众达几万人。2024年8月16日,经桦南县行政审批局批准,“桦南县红色文化传承协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认可。
在宣传过程中,驼腰子镇老科协在内容上始终坚持科普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在宣传形式上,多样化开展活动,既深入农村、社区,也在重大节点日于广场和大剧院进行表演。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宣传形式;在宣传手段上,充分利用现场宣传与音频宣传,借助“美篇、抖音、广播”等平台,实现宣传工作的网络化全覆盖。并且,结合城镇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强化宣传手段,提升科普和宣传效果,让科普+红色文化的宣传与传承持续创新发展。
年过七旬的王景云,虽已年迈,但依然老当益壮,始终把科普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默默奋斗,为科普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努力下,驼腰子镇老科协的“科普+红色文化”之路越走越宽,未来也必将为更多群众带来知识与文化的双重滋养。
桦南县驼腰子镇老科协
202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