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新发及难防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2025/9/30 9:33:52

一、总体防治策略

由于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变更及跨区收割等因素影响,近年来, 一些新发及难防病虫草害在我省呈现点片发生、局部发生重、防控技术少等特点, 此类有害生物的防控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选用抗病耐虫的作物品种、合理轮作、测土施肥、适时播种、加强中耕和田间管理。要加强监测,优先选用种子包衣、理化诱控、生物天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安全施用化学农药,达到科学有效的目的,避免其上升为主要病虫草害,造成较大程度为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大豆新型镰孢根腐病

病原菌:由茄腐镰孢菌复合种侵染所致,故归为由镰孢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2015 年左右在我省大豆生产田中零星发生。

危害症状: 该病田间显症主要集中在 8 月中下旬的结荚鼓粒期,症状为叶片脉间褪绿,形成斑驳花叶,叶片逐步变黄、变褐,严重的叶片枯焦卷曲、脱落,根冠、主根、侧根腐烂,病株容易拔出,纵向剖开根和茎基部,内部组织会变成灰色到红棕色,而不是健康的白色,髓部白色(大豆疫霉根腐病髓部褐色),有时可见蓝色(分生孢子),根系腐烂,植株死亡,豆粒无法成熟。发病症状与国际重大植物检疫性病害 SDS(大豆猝死综合症)极为相似。由于植株感染病菌后苗期不显症,而到结荚期才开始发病,待发现时植株一般已经接近死亡,故表现为“猝死”。

发生分布: 该病已在 54 个县份、 247个乡镇、 654个村发生,农垦辖区病害扩展快于地方、发生程度重于地方,个别发病严重地块减产 30%~50%。

防控措施:种子包衣是防控大豆新型镰孢根腐病最为有效的措施,但从试验及生产实践看,现有在大豆上登记的种子处理剂对新型大豆镰孢根腐病防控效果差。经 2 年田间试验,200 克/升三氟吡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新型镰孢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并于 2025 年初通过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召开的临时用药专家论证会确定为我省新型大豆镰孢根腐病防控临时用药,推荐使用剂量及配方为:200 克/升三氟吡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50毫升~200毫升+62.5克/升或63克/升的精甲·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 300 毫升/100公斤拌种。

2.玉米鞘腐病

病原菌:玉米鞘腐病(Maize sheath rot)是一种危害玉米叶鞘部位的重要病害,因其仅危害玉米叶鞘而得名,其主要病原菌为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

危害症状:该病于玉米开花初期至乳熟期发病,初期为黄色、褐色或黑色小点,后逐渐扩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斑点,多个斑点汇合形成黄色或黑褐色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蔓延至整个叶鞘,致使叶鞘干枯、穗部倒折、植株死亡。

防控措施:预防玉米鞘腐病,首先要选用抗鞘腐病发生的品种,化学防治可选用戊唑醇、戊唑·多菌灵等药剂喷雾施药。

3.番茄潜叶蛾

分类:番茄潜叶蛾 Tuta absoluta (Meyrick)属于鳞翅目、麦蛾科,又名番茄麦蛾、番茄潜麦蛾、南美番茄潜叶蛾。

危害特点和症状:2017 年,首次在我国新疆伊犁被发现,寄主植物为露地鲜食番茄,目前已扩散至全国 20 多个省份,扩散蔓延快、危害大。番茄潜叶蛾嗜食番茄、马铃薯、茄子、龙葵等植物,以幼虫潜食叶肉、顶芽、嫩茎、嫩梢、果萼、蛀食果实等方式为害,潜食叶片成不规则的半透明膜斑,蛀食果实形成孔洞、导致果实畸形,潜食果萼导致果实未熟脱落,这些危害特点区别于潜叶蝇仅潜食叶片为害、成蛇形弯曲斑纹。

识别特征:番茄潜叶蛾初孵幼虫呈黄白色,头黑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一棕褐色斑纹,随虫龄增长,4 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体背呈淡玫瑰红色,体长可达 10 毫米~12毫米,头部棕黄色,前胸背板后缘有 2 条棕褐色眉形斑纹。虫蛹呈淡绿色、棕绿色或褐色。成虫体长 6 毫米~7 毫米,褐色,触角丝状细长、黑白相间,足细长暗褐色,具灰白色横纹,腹面中部两侧有八字形褐色斑纹。卵椭圆形,长约 0.4 毫米,乳白色、淡黄色或黑褐色,散产或 2 粒~3 粒聚产,可见于叶片、茎或幼果等处。随果实或种苗调运传播,也可由成虫借助风力飞行蔓延传播。

防控措施:当番茄等作物被害株率≥5%或百株幼虫数量≥10头,应进行防治。首先要清洁田园,及时摘除被害虫叶、虫果,深埋并压实。第二是在棚室入口、通风口安装防虫网(60 目),可设置蓝色粘板、性诱捕器诱杀成虫。第三是天敌赤眼蜂防控技术,可在番茄潜叶蛾发生初期,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玉米赤眼蜂,释放量每亩 1.5 万头,连续释放 3 次~4 次。第四药剂防治可选择苏云金芽孢杆菌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乙基多杀菌素、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氯虫·高氯氟、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虫螨腈、氯虫腈、溴虫腈等,注意轮换用药。

4.玉米蛀茎夜蛾

分类:玉米蛀茎夜蛾(He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大菖蒲夜蛾、玉米枯心夜蛾。

危害症状:在我省主要为害玉米,越冬幼虫从玉米幼苗基部蛀入, 向上啮食心叶和生长点,可造成植株心叶萎蔫、干枯死亡。

识别特征:玉米蛀茎夜蛾幼虫体长可达 28 毫米~35毫米,头部褐色或黑色,前胸盾板黑褐色,胸足浅棕色,腹部灰色,臀板褐色,后缘向上隆起,上面具向上弯的突起 5 个,中间 1 个最大。

防控措施:玉米蛀茎夜蛾的预防可采取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拌种可选用噻虫嗪、溴酰·噻虫嗪、氟虫腈、吡虫啉等种子处理悬浮剂,土壤处理可选择辛硫磷、毒死蜱等颗粒剂随种肥施用。发生地块要及时铲除地边杂草,灯光诱杀成虫,毒土封锁玉米地周边可选用 2.5%溴氰菊酯乳油配制 1500 倍毒土,撒施在玉米地边,药带宽 2 米,100克/平方米,间隔 10天再防治 1 次。

5.豆秆黑潜蝇

分类:豆秆黑潜蝇 Melanagromyza sojae (Zehntner)属双翅目潜蝇科,又名豆秆穿心虫。

危害症状:在我省主要为害大豆,以幼虫钻蛀大豆叶柄和茎秆,造成茎秆中空,可造成叶片皱缩枯黄、植株死亡。识别特征:豆秆黑潜蝇老龄幼虫体长 3 毫米~4 毫米,淡黄白色或粉红色, 口器黑色, 第 8 腹节中央有深灰棕色的柱状突起,尾部有两个明显的棘刺。成虫体长2.4 毫米~2.6 毫米,体小型,黑色,腹部有蓝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黑色,具芒状,前翅膜质透明,有淡紫色金属闪光,平衡棒黑色。

防控措施:常发地块可在秋末耕翻越冬虫源田,及时处理豆秆,合理轮作。大豆播种期可选用种衣剂拌种并随种肥施入内吸性颗粒剂,如噻虫嗪、溴酰·噻虫嗪、氟啶虫胺腈、氯虫苯甲酰胺等,田间成虫盛发期可喷施具有触杀和内吸性杀虫剂,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6.柳蝙蛾

分类:柳蝙蛾(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属鳞翅目蝙蝠蛾科,又名疣纹蝙蝠蛾。

危害症状:近年在我省发现为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以钻蛀茎秆为害,形成大的隧道,茎秆易折断,蛀孔外有大量虫粪。

识别症状:柳蝙蛾老熟幼虫体长 41毫米~57 毫米,头部红棕色至深褐色,体乳白色,长圆筒形,前胸盾大而色深,中胸至腹部第 8 节各节背面有黄褐色大型毛片。成虫体长30 毫米~45毫米,刚羽化绿褐色,渐变粉褐、茶褐色,触角丝状、短小,前翅前缘有7个近环状斑纹, 中央有1个深褐带绿色的大三角形斑,外缘有括弧形斑组成的宽带,直达后缘,前、中足发达,后足退化、细小。

防控措施:有柳蝙蛾发生为害地块,可在秋末耕翻土壤,及时处理大豆、玉米等越冬寄主秸秆。对在玉米心叶内钻蛀为害的低龄幼虫,可在心叶期喷施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噻虫嗪等药剂于喇叭口内进行防治。

7.野大豆

分类:野大豆(Glycine sojaSieb. et Zucc.)属豆科大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爬蔓,长可达4 米,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我国其它省份均有分布,近年在我省部分区域逐渐成为大豆田难以防除的恶性杂草。

危害特点:因其与栽培大豆同宗同祖、同科同属,但其具有野生性,所以适应性、抗逆性和繁殖能力远强于栽培大豆,常用大豆田除草剂又无法选择性防除,导致其成为很多大豆田的问题杂草。

防控措施:其防治应采用以农艺措施为主结合除草剂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一、合理轮作,北部地区可采取麦豆轮作,其它地区可采取与玉米轮作,在禾谷类作物田对其进行防除。二、在无霜期允许的地区,通过调整大豆播期,让大豆晚于野大豆出苗,在大豆出苗前,选用草甘膦、草铵膦、敌草快、2,4-滴异辛酯、乙羧氟草醚等无土壤活性或持效期短的防除阔叶杂草的茎叶处理除草剂品种利用时差选择性防除已经出苗的野大豆。三、可采用中耕除草,于栽培大豆出苗前的拱土勾头期,趟一次蒙头土,覆土 2 厘米左右, 注意覆土太深影响出苗, 太浅压草效果差。 四、苗后化学除草,在栽培大豆第一片复叶尚未展开、野大豆处于子叶至真叶期时,喷施茎叶处理的触杀型除草剂,如乳氟禾草灵、三氟羧草醚、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等二苯醚类除草剂,其中乳氟禾草灵、三氟羧草醚的用药量采用常规处理的上限用量,采用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时需要适当加量,不建议使用渗透性助剂,要晴天喷施。化学防治大豆往往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可恢复药害,建议在做好风险评估基础上在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采用。同时,利用铲趟等中耕措施提高地温,促进大豆恢复生长。上述二苯醚类药剂多具有较长的土壤残留性, 使用上述药剂地块在后茬作物选择上应引起注意,避免第二年种植敏感作物出现药害。

8.菟丝子

分类: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 属旋花科菟丝子属,又名黄丝藤、金钱草和无根草,一年生寄生性蔓草。

危害特点:可寄生在大豆植株上,一株菟丝子可缠绕 100 株以上大豆,损害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减产 5%~10%,严重时达 40%及以上,是大豆田的重要杂草,在我省部分大豆田块有发生。

识别特征:菟丝子幼苗出土时,茎细线状,左旋,黄色,无叶,茎延伸可达 1 米~2 米,直至找到寄主,借助吸盘固着并缠绕在寄主上。 菟丝子种子与大豆同时成熟, 落入土中可存活几年,5 月~6 月份发芽,长幼茎蔓延危害,断茎后仍可生长,寄生大豆后生长迅速,危害严重。连作豆田发生较重。

防控措施:菟丝子防治应合理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等综合方法防除。 首先实行轮作换茬,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其次采取深翻,菟丝子种子小出土能力弱,15 厘米以上深翻可大幅减少发生量。第三是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可根据菟丝子发生情况选择三种方式,一是全田防治,每亩用48%仲丁灵乳油 200毫升全田喷施;二是局部防治,48%仲丁灵乳油 150 倍~200 倍液,人工喷雾于缠绕有菟丝子茎蔓的大豆植株上;三是对已经发生危害, 可在其转株危害之前定向喷施草铵膦等药剂在菟丝子寄生大豆上,避免药剂沾到其它植株,据情况 10天~15 天可再防治一次。第四是人为防除:检查田间有无菟丝子发生,一旦发现应及时割除有菟丝子的豆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9.东北水马齿(水马齿苋)

分类:东北水马齿(Callitrichepalustrisvar.elegans(Petrov) Y.L.Chang)属水马齿科,水马齿属。一年生草本,植株浮于水面或沼生或湿生。茎细弱,叶对生,倒卵形或倒卵匙型,茎生叶匙型,全缘,3 脉,茎顶端叶多具莲座状。果倒卵状椭圆形,长1毫米~1.5 毫米,宽约1 毫米,果实周边皆具狭翅。

危害特点:该杂草为我省稻田主生杂草群落的伴生杂草,非主要危害杂草,目前在三江平原稻区部分直播稻田出现为害,群体高密度发生,成片出现。

防控措施:可结合防治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防治措施进行。移栽水稻插前封闭,可使用噁草酮、噁草酮·乙氧氟草醚·丙草胺封闭处理,缓苗后可使用嗪吡嘧磺隆、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等磺酰脲类除草剂或西草净防除;直播水稻播种前可采用噁草酮草常规用量的 60%~70%封闭处理进行控草。茎叶处理可使用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2 甲·灭草松、灭草松茎叶喷雾处理防除。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同江市老科协刘东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