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防控策略
按照“强化普查监测、严格检疫审批和监管、科学快速防控”原则,行政手段和技术措施并举,做到重大农业植物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不扩散、不蔓延”。
二、检疫监管措施
牢固树立重大疫情防控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政府行政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宣传培训、普查监测、阻截封锁、防控扑灭等各项工作,力争做到“监管到位、普查全面、防控及时、效果显著”。
1.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各级植物检疫部门要不断提升检疫人员业务能力, 切实担负起检疫检查、 疫情监测、 疫情防控的职责,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培训班等宣传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广泛宣传植物疫情防控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普及重大植物疫情识别知识和防控技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植物检疫意识和防控水平。
2.强化产地检疫监管。各级植物检疫部门要以种子苗木产地检疫为抓手,按照产地检疫规程,对辖区内繁(育)种田、国外引种种植田和南繁材料入境种植田全覆盖规范开展产地检疫,加强繁(育)种生产和试验基地的检疫监管及防疫指导。
3.严把调运检疫监管关。对于调出疫情发生区的寄主植物及相关产品,必须按照植物调运检疫规程抽样检疫,运输工具、农机具、包装物等跨区作业要严格开展除疫处置。
4.加强种子检疫执法。在每年种苗销售期间,全面开展常态化、规范化种苗市场检疫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打击违法调运种苗和销售使用未经检疫种苗的行为。
5.做好农业机械清洗。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是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原因之一,发生大豆疫霉根腐病、水稻白叶枯病等病害的地区,农业机械不宜开展跨区作业,避免因农机跨区作业造成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 确需开展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在跨区作业前必须进行严格清洗。
三、主要疫情防控技术措施
1.马铃薯甲虫防控。科学合理设置监测点,做到辖区内马铃薯田监测全覆盖。在边境重点村屯、交通要道、公路服务区、物流集散地等风险较大的地区设置诱集监测圃, 种植晚熟抗病马铃薯品种。6 月 10 日开始,进行反复多次拉网式调查,重点调查边境村(屯)寄主种植区、与俄邻近的山口区、平原区域附近的田块,一旦有台风过境,立即加派人手增加调查频次,调查持续至 9 月初。7 月下旬以前发现的疫点,要保留寄主作物植株,实行人工捕杀后, 对疫点及周边危险田块喷施氯虫苯甲酰胺或啶虫脒进行封锁, 同时安排专人密切跟踪监测。8 月份后发现的疫点,采取人工捕灭、施药封锁后,将田内寄主植株彻底拔除,就地集中焚烧或覆膜堆垛闷杀,最后对疫点地块进行严密的覆膜处置。覆膜宜采用厚度达到 0.08 毫米以上的棚膜,覆膜应持续至翌年春耕,也可以在 11 月底前撤膜进行土壤深翻。翌年春季,在疫情曾经发生的地块及周边,继续安排种植马铃薯作物,避免漏网的马铃薯甲虫成虫醒蛰出土后,因缺乏食源而迁飞扩散。
2.苹果蠹蛾防控。4 月 20 日~9 月 20 日,在苹果蠹蛾寄主果树种植园悬挂诱捕器,监测并诱杀苹果蠹蛾。布设要求:平均每亩果园设置1个诱捕器, 安置于树干阴面距地面高度1.5米处,及时更换诱芯和粘虫板。5 月中旬~6 月上旬,每天检查诱捕情况,待成虫诱捕出现高峰后5 天~7 天适时进行化学防控,其余时间段,每周查看诱捕情况。对已确认发生疫情果园,要加密设置诱捕器,每亩可设置 3 个~5 个,增强扑杀效果。7 月上旬开始,对发生疫情果园内的果树,采用树干束物、树干涂胶,每7天~10 天,处置一次诱捕的虫体。秋冬季节采用刮树皮及清洁田园等综合措施灭杀老熟幼虫。化防药剂可选用 2.5%氯氟氰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20%氰戍菊酯乳油。采用高压喷雾器,均匀叶面喷雾,采果前 10天停止使用农药。
3.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控。种子包衣防控是必要有效的措施,采用含有精甲霜灵及咯菌腈成分的种衣剂包衣,保证每100千克大豆种子精甲霜灵有效成分用量达到 12 克~15 克,咯菌腈成分达到 7.5 克~10 克,预防根腐病害发生。选用抗、耐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优质大豆品种。适期播种,保证播种质量,避免早播造成弱苗而易感病。坚持起垄耕作,提高整地质量,加强中耕,培育健壮根系。对于严重发病地块要实行三年以上的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监测,在大豆苗期、开花期和结荚期,组织人力进行田间踏查,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曾发生地块及周边危险区域、制种田及国外引进大豆种子种植地块要重点多次调查,特别是低洼易涝地块。田间监测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病株并移到田外深埋。
4.稻水象甲防控。根据水稻移栽缓苗阶段易发现虫情的特点,于移栽后 1 周~2 周全面调查辖区内所有水田,特别是水系、公路旁的稻田,确保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发生情况。上年疫情发生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优先采用“苗床施药、带药下田”的轻简化防控技术,于插秧前3 天,用氯虫苯甲酰胺或噻虫胺兑水喷雾,可兼防潜叶蝇;对当年发现疫情的本田,要以疫点地块为基点,对周边可能扩散的危险区域及时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或噻虫胺或氯虫·噻虫嗪兑水喷雾防治成虫。防治幼虫可选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或杀虫双大粒剂,与细土混匀后撒施。
5.瓜类果斑病防控。以瓜类种苗繁育基地、疫情曾发区及周边危险区、境外瓜类引种种植区为重点, 在西瓜及甜瓜全生育期,特别是苗期和果实成熟期两个阶段,开展普查监测。上年疫情发生县份,应对县域内全部西甜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噻霉酮浸种 1 小时,或 2%盐酸浸种 20 分钟,或 0.3%~0.5%次氯酸钠浸种 15 分钟,清水冲洗后催芽或播种。对普查后确认发生疫情的,要分类施策开展防控:一是对发病较轻的商品田及周边危险区,可用中生菌素、噻霉酮、春雷·王铜、王铜·甲霜灵、氢氧化铜等药剂施药防治。西瓜、甜瓜幼果对铜制剂敏感,应注意控制使用浓度。二是对发生疫情的制种田及严重发病的商品田,要铲除全田植株及果实,运至远离农田处,挖 1 米以上深坑,撒生石灰后掩埋。三是对商品田内发病但尚有经济价值的瓜,监督就地销售,不准外运;四是对接触染疫果品及病株的运输工具、农具等喷施 40%甲醛 50倍液或 75%酒精进行消杀处理。
6.水稻白叶枯病防控。播种前种子消毒处理,稻种先用清水浸泡 12 小时,用 85%强氯精300倍液浸种 24 小时,用清水清洗后催芽;对于曾经发生区,应在水稻孕穗期提前施药预防;对于发生较轻、范围小的,可采取拔除发病植株、就地焚毁,对病株中心的周边水田选择使用中生菌素、辛菌胺、噻菌铜等药剂田间喷雾防治。对于发生重、范围大的,一是就地焚毁染疫植株,强制进行水改旱至少 3 年。二是稻谷就地脱壳转商,其他副产品就地焚毁。三是稻谷不能作为种子销售。四是加强水源控制,防止受病菌污染田水进入其它水田地块。
7.番茄溃疡病防控。使用健康的种子,严防病区的种子、种苗或病果传播病害。 番茄溃疡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3℃时10分钟,在播前可用 55℃温汤浸种 25分钟处理新种子,期间不断搅拌,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或用 1%次氯酸钠浸种 20 分钟~30分钟。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收获后清洁田园。与非茄科蔬菜实行 3 年以上的轮作,减少田间病菌数量。有条件的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药剂防控可选用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及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等生物药剂, 或氢氧化铜、 硫酸铜钙等化学药剂。初期发现个别病株时,要及时拔除病株,并对病株周围局部进行药剂防治。同时,应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害通过灌水传播蔓延。
8.黄瓜黑星病防控。使用健康种子,加强田间管理。栽培时应注意种植密度,尽量采取地膜覆盖及滴灌等节水技术,及时放风,缩短叶片表面结露时间,科学控制温湿度,可以控制黑星病的发生。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在发病初期,可用嘧菌酯、氟硅唑、腈菌·福美双兑水喷雾防治。
9.菜豆象防控。菜豆象主要以幼虫钻蛀芸豆、菜豆、绿豆、赤小豆等菜豆属籽粒取食为害,是仓储期重要害虫,具有极强的破坏性、隐蔽性。如在储藏期发生为害,冬季可利用其不耐低温习性进行开仓通风降温杀虫,气温低于-2℃一个月可杀死各虫态,低于-20℃一天即可达杀灭要求,此法也适于农户自存少量豆粒发生危害;如在其他季节发生,数量较大豆粒发生危害可进行熏蒸处理,在气温20℃~23℃时,采用 9g/m³磷化铝熏蒸 48 小时,可杀死各虫态,气温低时应增加用量。如田间发生为害,可进行喷药防治成虫,当豆荚开始成熟时可使用甲维盐、氟啶·啶虫脒、呋虫胺、高氯·甲维盐等药剂进行第 1 次用药,1 周后进行第 2次用药。
10.其他危险性有害生物。对马铃薯粉痂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马铃薯帚顶病毒、马铃薯胞囊线虫及甜菜胞囊线虫等有害生物,要加强普查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症状,按照程序及时上报,妥善处置,坚决遏制扩散蔓延。
四、防控记录及存档
收集、记录、整理重大植物疫情发生与防控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和资料,建立专门档案,妥善保存。主要信息和资料包括疫情发生时间、地点、面积、危害程度,疫情来源分析,采取的防控措施、防控时期、防控效果等。同时,根据需要,经彻底灭活后,可以制作少量检疫性有害生物标本。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同江市老科协刘东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