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佳木斯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网站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服务
农区鼠害防控技术
2025/10/13 9:08:42

一、总体防控策略

重点抓好农林、农牧交界、交错地带,沿江(河)流域、湖区、库区和山区(半山区),部分水田区及粮改经(豆)、免耕、蔬菜、中药材等种植结构地区的害鼠栖息地治理,持续搞好村屯的整洁卫生、粮仓的防鼠工作,确保春季灭鼠保播种、秋季灭鼠保归仓,实现“保生态、护产业、健康宜居”的农区鼠害防控目标。针对农田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大力推行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统一供药、统一拌饵、统一投放的“五统一”和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田的“四不漏”灭鼠组织模式。持续推广使用“毒饵站” 隐蔽灭鼠技术,减少对鸟类和家禽的毒害。要加强安全灭鼠技术指导,杜绝灭鼠过程中发生人畜中毒等安全事故。

二、鼠情监测技术

1.鼠夹法监测。农区鼠情一般采用鼠夹法(夹日(夜)法)监测。农田采取直线或曲线布夹,按 5 米×50 米(或 10 米×20米)布放,特殊地形可适当调整夹距,每次布 100 夹~150 夹;农舍每户布夹 2 个,每次调查 50 户,合计每次布 100 夹。农田主要布置在田埂、地埂、土坎、沟渠、路旁及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鼠夹应与鼠道方向垂直,农舍布夹重点位置是墙角、房前屋后、畜禽栏(圈)、粮仓、厨房及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选用的鼠夹一般为中号夹,个别大型鼠或小型鼠占优势的地区,可适当搭配一定比例的大号夹(15 厘米×8 厘米)或小号夹(9 厘米×5厘米)。对使用过的鼠夹等工具需用医用酒精、白酒或食醋等搽涂或用清水清洗、暴晒、去味。诱饵可选择生花生米或向日葵种子,夹子晚放晨收,以捕获的鼠数量比有效夹数计算的捕获率来表示鼠密度(种群数量),并记录捕获鼠的种类、性别、鼠种组成,测量体重、体长等外部形态特征,解剖观察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鉴定并分析年龄结构。

2.物联网智能监测。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融合机器视觉、模式识别、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害鼠 365 天×24 小时连续动态监测、智能识别分类和数据实时分析的方法。设备安放方式:(1)田间沿着田埂下(靠边、无水)、地边,在鼠活动明显的鼠道摆放,进出口需与田地垄沟或地平面平行放置;(2)农舍布放在鼠经常活动场所(厨房、畜禽圈或粮仓等),侧面贴墙放置,保持监测设备两端开口畅通。每个农田监测点安装3个~5个监测终端,设备间距超过100米,相当于每月 100 个~150 个夹日(夜)。每个农户监测点放置设备 1 套,连续 30 天布放,相当于每月 30 个夹日(夜)。系统通过可视化数据分析监测区域鼠种分布、群落结构、种群数量、生物量动态、密度趋势、行为节律等,同步可实现监测源数据查询和系统异常实时预警。用户可登录中国鼠害信息网,通过分配账号登录系统实时查看。每月需定时为物联网智能监测设备充电、清洁内部空间,避免野外采集设备长时间浸泡水中。

三、鼠害防控技术

1.防控目标。农区鼠害防控率达 60%以上,防治效果达 80%以上,鼠害损失控制在 5%以下;春季农田鼠密度控制在 3%以下,农舍鼠密度控制在 1%以下,实现“保生态、护产业、健康宜居”的新时期鼠害防控目标。

2.防控重点对象及防治时期。我省的优势鼠种主要有黑线姬鼠、小家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大仓鼠、莫氏田鼠等,最佳防治时期为春季 4 月中下旬整地后至 5 月初播种前或插秧前,秋季防治适期为 9 月下旬~10月下旬。

3.防控措施。根据鼠密度调查, 鼠密度超过控制指标的农区,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一系列防鼠措施,达到综合控制农区鼠害的目标。

一是毒饵站灭鼠技术。毒饵站是指鼠类能够自由进入取食而其他动物(如鸡、鸭、猫、狗、猪等)不能进入或取食,且能盛放毒饵的一种装置。 毒饵站灭鼠技术是一种隐蔽式投药防控鼠害技术。农区灭鼠中推广应用的毒饵站种类较多,可选择当地取材方便的材料制作,主要类型有 PVC 管毒饵站(如图 1、2:农田,长*直径*遮雨沿=55 厘米*5.5 厘米*5 厘米;农舍,长*直径=30 厘米*5.5 厘米)、矿泉水瓶(或可乐等饮料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如图 3)、简瓦毒饵站(铁丝将两片合起扎紧)、瓦筒毒饵站(铁丝将两片合起扎紧)等,其中,花钵、简瓦、瓦筒毒饵站适用农舍区灭鼠。鼠密度在10%以下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 1 个;鼠密度在10%以上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 2 个。用铁丝做成支架,将毒饵站固定于田埂或沟渠边(离地 3 厘米)。农舍每户投放毒饵站 2 个,重点放置在房前屋后、厨房、粮仓、畜禽圈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用砖块等固定。每个毒饵站投放毒饵 20克~30 克, 放置 3 天后, 应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毒饵站一般放置 2 个月~3 个月,不用时回收重复使用。

 

 

二是综合灭鼠技术。首先,农区要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调整耕作制度、整治农舍环境卫生和其他农事活动等农业措施,恶化害鼠生存环境,以达到降低鼠密度的目的。其次,设施大棚和小面积地块以及农户住宅区可采用捕鼠夹、捕鼠笼、粘鼠板、电子捕鼠器或其它人工设置陷阱等物理灭鼠措施捕杀害鼠。第三,粮仓、粮库、农舍可通过饲养或引入猫等鼠类天敌捕获害鼠,或应用生物制剂控制害鼠数量, 同时农区应积极宣传和鼓励实施保护山狸、黄鼬、蛇类、鹰类等自然天敌的措施,也可在农区营建天敌窝巢、栖息地等措施招引天敌,恢复形成农区生物多样性,达到利用自然生物链天敌控制害鼠数量的效果。最后,可采用杀鼠剂配制毒饵灭杀害鼠,可选用第一代(杀鼠醚、杀鼠灵等)或第二代(溴敌隆、溴鼠灵、氟鼠灵等)抗凝血杀鼠剂成品毒饵,根据鼠密度范围积极采用毒饵站多次投饵或一次性饱和投饵。 一次性饱和投饵时,鼠密度 5%~10%区域,每亩投放毒饵 100 克~200 克。采用无遮盖投饵时,一定要将毒饵投放在鼠洞、沟渠边、有洞田埂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场所, 每 10米投饵 1 堆, 每堆 5 克~10 克,每亩投饵量 150克~200克,在鼠密度高的地区,宜酌情增加投饵堆数和投饵量, 具体的投饵量可按鼠密度值÷10%×200克计算。此外,可采用具有灭杀和不育作用的雷公藤甲素成品毒饵灭鼠, 每亩投放 100克~200克。对于鼠密度持续较高的地区,可采用不育剂莪术醇成品毒饵与化学杀鼠剂成品毒饵配合使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每亩同时投放化学杀鼠剂毒饵 100克、不育剂毒饵 100 克,以化学杀鼠剂杀灭降低播种前鼠密度,减少对作物出苗影响,利用不育剂控制鼠害繁殖,降低出生率,进而实现鼠害可持续控制。

四、加强监管

在各农区开展灭鼠工作时,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和工作目标,确定具体责任人,务必将农区害鼠监测和科学防控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特别是水源地、学校附近等重要地区和重点农户,要有专人负责加强防范,严防投毒和误食。开展统一灭鼠的农区,要在做好统一配饵、统一投饵工作指导的同时,重点抓好鼠药的保管、投放及投药期间残余毒饵和鼠尸的收集、处理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工作。重点做好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监管以及牲畜、家禽的管理,严禁投药期间人员、畜禽与毒饵直接接触。对灭鼠后残余的鼠药及鼠尸要及时清理和深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毒救治管理机制,做好维生素 K1 等应急救治药剂的储备和救助人员的培训,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同江市老科协刘东林提供)